2020
08/07
13:37
(近观中国)从“两个循环”,读懂习近平所说“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记者 梁晓辉)“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段时间,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对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这一阐释,成为外界解读中国经济走向的“最新风向标”。
在疫情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保护主义抬头的氛围之下,中国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否意味着要闭门造车,“停止开放向内转”?针对外界一些将“大循环”和“双循环”割裂的误读,事实上,习近平已鲜明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并特别强调,“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为何强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主流舆论认为,在当下关键时间节点上,中国谋划的新发展格局,正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最明确阐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通过畅通国内供需循环,保障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生产和出口,进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国内大循环的真谛是“开放”。通过释放国内经济和消费潜力,结合保护知识产权、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准入限制,吸引跨国企业把产业链、工厂、店面继续留在中国,分享中国消费市场的蛋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对媒体表示,中国是在对外开放基础上推动的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的增强也将支撑中国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外循环”,二者不可割裂,更非相互矛盾和对立。
这也正是习近平7月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也正是通过搭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倡议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实际行动,不断回答外界对于中国开放进程的核心关切: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即便在疫情对世界经济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的当下,中国依然坚定选择对外开放,致力成为全球经济链条中的稳定一环。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给“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成员代表回信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六稳”、“六保”的重大政策举措,为中外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营商环境。
今年来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也显示,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炉、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瘦身”等,均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最新注脚。
中国官方还于近日宣布,中国三大对外开放展会平台之一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9月举行。今年将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正在筹备当中。“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已成为众多观察者的普遍共识。
不可否认的是,在近些年经济全球化遭遇“回头浪”的背景下,新冠疫情强化了部分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主张。在此十字路口,中国重申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就有了更多坚持全球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历史选择”意味。
“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如此指出。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观察认为,中国一系列连贯、稳定的政策选择,已经阐释了“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明确含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