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国际交流中的“鸡鸭对话”:主任,还是总裁?

2020

07/31

16:19

       前言:鸡鸭对话”即是“各”,指双方的沟通出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那些会讲华语的新加坡人用“鸭讲”来形容。从事医疗卫生国交流的这些年,就遇到一些有趣的鸭讲”情形,其中既有型的,也有非型的,相信分享出来既有趣也有益。


        最早遇到的“鸭讲”,是2015年我的机构上海某大型合三甲医院的几位医生科主任操作赴新加坡中央医院做不手的短期项目。几位科主任的英文简历发来了,我们将每位全部的资料整理后发去中央医院。但很快,中央医院通知我们不能接受几位医生科主任的申请。

        我觉得很奇怪,按照中央医院的要求,他们的条件都很符合,所需资料也很齐全,为什么会被拒绝呢?与中央医院工作人员沟通后才明白,原来问题出在对中文“主任”一词的翻译。中央医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申请的几位医生都是Director,“他们的职位那么高,这个项目哪里适合啊!他们来了一定会浪费时间,是‘大才小用’。”

        可是“Director”的中文翻译就是“主任”啊!我还是有些不明白。如果当时我和我的新加坡合作伙伴DK没有抱着一份遇到问题面对它解决它执着与决心,这个项目很可能就此放弃了。因为我与DK合作的机构刚建立不久,我们合作的境况恰恰是:我英文不好,当时对新加坡医院的了解还甚少;而DK——一个百分百的新加坡人,中文很烂,对中国医院的情形更不了解。

        经过与DK反反复复的分析和沟通后,我终于明白,Director的中文翻译是“主任”不错,但在英文的语境里却是一个非常高的职位,类似总裁、总监、董事(有决策权的股东),总之是大老板那种。因而,当中央医院的工作人员看到简历时才会被吓到,认为几位申请者的职位至少都在副院长以上,这个面向普通专科医生开展的项目怎么会适合呢?

        啼笑皆非之下,我只将几位申请者英文简历中的“Director”换成了“Manager”,结局果然皆大欢喜。

        有了这次“鸡同鸭讲”的经历,在此后的交流操作中,只要看到简历中写有“部门主任”或是“某某部长”,便一律将翻译改成那个部门的“Manager”或是“Supervisor”,部门主任就是“Department  Manager”或是“Department  Supervisor”。而我们对“Manager”的理解却往往又很高,是经理啊!“经理”差不多会被理解成“总经理”,是机构的第一把手。

        前几天就再次遇到由这个词语的理解差异所引发的尴尬。

        国内某著名医院举办一个药房管理的线上高峰论坛,我的机构邀请到新加坡某政府医院一位管理高层。在为中方准备的演讲嘉宾介绍中,根据他的实际职位“Senior Assistant Director”,我将他的身份翻译为“高级助理总监”。待演讲PPT资料发来时,通过这位新加坡医界同仁自己的中文翻译,他的身份秒变成“高级助理主任”。这样的高峰论坛,演讲嘉宾不仅只是个“主任”,还是“助理主任”!若是被误会起来,其结果可能不仅仅是个小小的翻译问题,甚至可能会被认为是我方故意虚报和拔高演讲嘉宾的职位,这简直就是人品问题!

        经过与演讲嘉宾沟通说明两国对“Director”一词在理解上存在的差异后,这位新加坡医界同仁才将PPT中自己的职位恢复成“高级助理总监”。实际上,在英文的理解中,“助理总监”甚至也不是“总监助理”,而差不多是中文理解的“副总监”。

        职位的高低在中文中很受语境的影响,“部长”可能就是部门主任,但在中央级的一些机构,人们也经常听到“某某领导工作小组”“组长”,这个“组长”却大得不得了。


        在医疗卫生的国际交流中,由语言引发的“鸡同鸭讲”情形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Patient Care”与“病患护理”。

        我机构的一个新加坡课程合作方在为中国医疗同仁讲授一个与照顾病患相关的专题时,曾把英文题目中的“Patient Care”翻译为“病患护理”。结果,前来研修交流的中国医疗同仁一看到“病患护理”这个专题名称,便向我们提出意见,认为这类护理课程并不适合他们,因为他们多数都是来自医疗或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

       “Patient Care”这个英文词语翻译成中文确实是“病患护理”。后来经过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才发现这又是一宗由中英文对词语理解不同而惹的祸。按照课程的内容,“Patient Care”应该译为“病患管理”才准确。而病患管理工作的范畴自然不仅仅是护理。反过来,当你将“病患管理”这个中文词汇放进翻译器时,跳出来的英文却变成了“Patient Management”,而英文对“病患管理”却并不这样表述。

        经过这次的“鸡同鸭讲”,此后再遇到课程合作方提供的类似专题,我都会将由“Patient Care”翻译的“病患护理”毫不犹豫地改成“病患管理”。然后,再也没人投诉或抱怨课程不适合。

        说起来,无论是早年来自上海某大型综合医院这样“高大上”的申请者,还是此后来自其他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疗同仁、华语说得非常流利的新加坡同行,应对像“部门主任”、“病患管理”这类词汇的中英翻译,都是很基础和极简单的事,简直就是小儿科。因此在国际交流中,语言本身似乎并不是问题,却终究可能还是一个问题。

        后记:
        对于国际交流而言,“鸡同鸭讲”情形会让人首先联想到语言障碍。但在实际操作中,别以为只要掌握了某种语言,沟通就不是问题。因为即使语言本身不成问题,语境和文化背景也还会是问题。即便语境和文化不成问题,由国情及文化而造成的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仍然是问题。因此“鸡同鸭讲”的情形就总是还会存在。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如果新冠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和交流都只会更加频密。与华人占人口多数的新加坡的交流尚且如此,与那些和中国文化差异更大的国家的交流更可想而知。这让我想起那部著名的电影《通天塔》(Babel)对人类由沟通而引发纷争的隐喻。“鸡同鸭讲”会引发误会,而误会又引发什么?套用一个当下的时髦词语: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