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森林与森林文化的发展

2020

08/28

10:05

森林及其森林文化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文中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考证森林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涵,阐明森林及其森林文化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并通过对其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客观分析与评价,对森林文化体系的架构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以唤起全社会对森林文化的关注和兴趣。这对于弘扬和繁荣新时期森林文化,不断丰富和满足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不同时期森林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大森林孕育了人类。人们不断地利用着森林,利用其资源,利用其价值,来实现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进步与森林的兴衰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在无节制地利用森林资源、主宰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自然对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报复,各种生态问题正在困扰着地球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

时 期

森林利用

特征

利用形式

人与森林关系

狩猎与采集文化时期

原始全林

利用

食物、居住

人完全依赖于森林破坏极少对森林产生崇拜

原始农耕文化时期

树干及

动植物

食物补充、建材燃料

人部分依赖于森林开垦与火对森林有少许破坏

封建农耕文化时期

树干利用

建筑、燃料、商品木材

人类部分依赖森林,但基本脱离森林、战争、火、开垦、对森林造成破坏

现代农业文化时期

商品木材、燃料、非林产品

商品木材、燃料、非林产品

人类部分依赖森林开始人工营造森林,但另一方面大肆砍伐,开垦对森林破坏很大

工业与知识文化时期

造纸及工业原料、商品木材部分工业原料依赖森林

造纸及工业原料、商品木材

部分工业原料依赖森林,大肆砍伐、环境破坏,已经使森林数量与质量急剧下降。

生态与信息文化时期

森林生态系统利用

森林生态系统利用

人类生存依赖于森林、人类开始重建森林生态系统

在狩猎与采集文化时期,人类主要栖息于森林环境之中,依靠采集和狩猎得以生存。“混沌之世,草昧未辟,土地全部,殆皆为蓊郁之森林。”《古三坟书》曰:“有巢氏生,俾人居巢穴,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可见当时人类的生存、生活均完全依赖于森林。是一种原始的全林利用方式。

原始农耕时期,人类开始走出森林,进行原始的种植和养殖。由于减少了生存的困难,其人口也逐步增加,形成了一些以血缘关系维系的氏族部落。《淮南子》:“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虫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植五谷,相土地所宜,燥湿肥硗高下。”“神农氏兴,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耕,揉木为耒。”“黄帝轩辕氏拔山通道,作宫室,制弓矢,造舟车”此时人类对森林的依赖主要是取材以制作工具,筑构房屋,同时通过狩猎与采集进行食物补充。此段时期开始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奴隶社会早期。

封建农耕时期,农业的发达,使得人类食品供应大致完全依赖于种养业。对森林的利用主要是建筑和薪材。由于大量的开垦和频繁的战争,对森林造成了持续、长期的蚕食,而使原始森林逐渐减少。同时由于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同的封建政府开始注意培育森林。并且形成了许多“法律”与“民约”。对森林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树干部分。是典型的树干利用阶段。

现代农业文化时期,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育种技术的推广,农耕已成为世界上大部分人民的主要劳作方式。农业生产工具得到空前发展,大规模的农庄及其它企业化经营方式已经普及,农耕已完全脱离小农、小规模及个体经营的耕作方式。对森林的依赖主要是森林的树干部分,人们一面利用油锯大肆砍伐天然林,一面又大面积营造人工用材林,经济林也得到广泛发展。

工业与知识文化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期,随着工业的发达,知识进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具得到迅猛发展,这种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牺牲森林为代价。人类对森林的依赖明显减弱,工业建筑代用品,化学纤维、化石能源充斥于市,森林的作用得到空前的轻视和忽略,同时加大了世界上代内贫富悬殊,也加大了发达与落后的差距。为了减少这种差距,不发达和贫困地区也拼命砍伐森林,以获取微薄的利润。掠夺式经营森林的后果是引起了全球环境的变坏。

生态与信息文化时期,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一门崭新的学科——生态学诞生了,并且很快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生存、生产的重要理论。与此同时,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进步,使地球变小了,人们几乎可以同时享受全球信息。信息的畅通和普及,使很多关于森林与环境的认识几乎可以在全球从平民到政府首脑都取得共识。因而可持续经营森林,成了这一时期森林开发与利用的标志

我国先民对于森林十分敬畏,从傣族首领“没有森林便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地,没有田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无法生存”到各民族都有的诸如“砍山三年富,山秃几代穷”的谚语;从体现古朴的生态意识的绿色图腾到如今阐释为政之道的生态文明;从商汤时“桑林祈雨”的典故,到土家族水杉的传说、哈萨克族胡杨树的神话、哈尼族祭寨母的民谣;从布依族、侗族和水族祭奉山神、树神到黎族同胞就连欢度节日也要给住宅前后的绿色果木敬奉果实、酒米的虔诚之心……这些以尊崇森林、珍惜森林为主旨的传统森林文化,生动地说明了人类与莽莽森林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正是这种在特殊环境下为了生存而萌生和壮大的森林文化,使各民族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谐相处!森林养育了我们的民族,但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许多人却似乎并没有饮水思源、感念森林的恩情。坐拥城市,脚踩水泥地,人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越来越看不清森林以及森林的本色。耗用资源,疾步发展,享受富裕,人们已经无暇低头沉思,无心注意身后的森林因此遭受的损伤。对森林的漫不经心,带来的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现象:乱捕滥杀、乱砍滥伐、乱征滥占……种种毁子孙地、吃子孙饭的行为,既是经济文化上的短视,也是现代人对森林的一种薄情寡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下要增加森林文化产品,我们除了要在文化载体和文化表达方面艰苦努力外,更须在寻求森林文化的社会认同、社会共识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以解决森林文化的社会共享问题,并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森林文化的社会环境加以实现。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