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城市公园环境熟悉度对景观偏好的影响研究

2020

01/09

15:56

景观偏好研究是以景观知觉为基础,从专家美学、体验模式、心理认知等不同评估角度研究人与景观及两者交互影响的结果。使用者的景观偏好反映其与景观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体现使用者的内在游憩需求,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物质空间要素或使用者的社会背景的探讨,很少涉及对使用者已有认知经验的考量。而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使用者对区域的熟悉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如Junge 认为来自于同一地区,对同一类景观地貌熟悉的群体,其对环境的熟悉度比职业等社会背景因素对景观偏好的影响更大。Tveit则将熟悉度作为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解释不同群体景观偏好之间的差异性。

  熟悉度对景观认知与景观偏好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中“知觉定势”指的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会促使直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且这种倾向性对知觉对象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皮亚杰提出发生认识论,他将固有的知识和经验称为“图式”,固有图式既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也有可能成为认识新事物的障碍。凯文·林奇认为对于城市留下的记忆或记忆变淡遗留的似曾相识感都会使人对于城市的感知产生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由此可见,长久的片段积聚会演变为一种特性和品质,而又反过来不断影响着环境中的人,使人建立起对于环境的特殊感受与认知,进而对审美主体的景观偏好产生影响。

  熟悉度对景观认知产生怎样的影响,受到哪些环境因素制约?本文以上海梦清园为例,通过定量分析使用者对景观的熟悉度与景观偏好之间的关系,发现影响熟悉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提出基于景观熟悉度提升的城市公园更新改造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基地概况

  梦清园位于上海市苏州河南岸,三面临水,占地面积约8.6 hm2,是服务中远两湾城等多个居住区及周边游客的重要城市公园。公园的设计风格体现新海派特征,园内分为大鱼岛、人工湿地和梦清馆3大部分。近期该公园被纳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1.2 问卷访谈

  根据公园使用情况的初步调研结果,在基地范围内选取25个具代表性的场地,统一高度拍摄全景照片,以390 mm×130 mm统一尺寸打印。

  在公园的各个区域对场地使用者进行访谈,记录访问时间、访问地点以及受访者基本信息(年龄段、性别、居民/工作人员/游客)。然后随机从25张全景照片中选取10张照片,请受访者依据审美偏好进行排序。最后对受访者进行场景熟悉度访谈,了解他们对该场地的基本使用情况,并在10张照片中挑选出熟悉度高、可以引起似曾相识感的照片进行标记。

  本次调研时间为10月28—31日,涵盖工作日与休息日,访谈时间9∶00—16∶00,访谈地点均匀遍布公园各区。调查对象包括经常使用场地的居民、周边工作职员以及游客,注意控制性别比例和年龄层次。共调研数据62组,回收有效数据60组,回收率96.8%。

  1.3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为了检验使用者对25张照片偏好排序的稳定程度,以及对被标记照片的偏好稳定程度与整体排序之间的差异,从而反映熟悉度对景观偏好存在的影响,研究采用了针对多组数据的非参数性统计分析方法Kruskal-Wallis (KW)对照片排序进行偏差检验。(注:由于本次研究统计数据的总体分布形态未知,参数检验的方法无法满足需求,故采用非参数检验,利用样本数据对数据的总体分布形态进行推断。)首先汇总60组景观偏好排序结果,分别在总体排序结果与被标记(熟悉)的照片排序结果两种情境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熟悉度与景观偏好的关系

  对整体审美偏好排序结果进行KW测试。25张照片被选中进行排序的次数由22次至27次不等,多数照片被选中次数在24次左右,各组样本量(N)较为平均。经计算得到H=39.81,在α=0.95,自由度为24时,查卡方分布表可知临界值为36.42,由H>36.42,说明受访者对25张照片审美偏好的排序较稳定。

  对被选为熟悉的全景照片平均排序进行非参检验,经计算得到H1=42.52。由H1>H>36.42可知熟悉度较高的样本之间存在更为稳定的排序关系,表明受访者对熟悉的照片有着更为明确的优劣判断,熟悉度使受访者对景观环境的喜好和厌恶的倾向性都表现的更为显著。

  通过对比全部照片与被标记的照片的排序平均值,即受访者对照片场景偏好程度可知,25张照片在总体排序与被标记为熟悉的照片排序两种情形下,偏好顺序基本一致,但偏好程度差异较大。具体而言,相较于陌生环境,受访者对自己熟悉的景观环境给出高评价的概率更大。另一方面,对综合评价较低的景观,受访者表现出更为厌恶的倾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熟悉度可以引发受访者对全景照片更直观的感受,因而在进行排序时带有更强烈的具有指向性的主观色彩,这种指向性外化表现为偏向于最优或最劣的排名。此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受访者进行照片排序时,通常会首先挑选出熟悉度高的照片作为排序的基准点,并且对这类照片的排序速度更快,表现出更为明确的景观偏好倾向。

  2.2 城市公园熟悉度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被判断为熟悉的样本相较于不熟悉的样本,排序稳定程度更高。说明在熟悉的环境中,人们往往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偏好倾向,并且以正向偏差为主。不同照片引起受访者似曾相识感的概率差异较大。例如,照片“竹林湿地”被标记率高达72%,而照片“梦清馆”在24次选择过程中仅被标记一次。根据全景照片所含景观空间要素分析可知,游憩设施丰富且容易到达的场地更易使受访者联想到照片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从而产生亲切感,也更易获得较高的排名。相反,设施匮乏的场景,即使绿化水平高,也很难赢得受访者的青睐。

  为探寻绿色空间比例(以下简称绿量)、设施完善程度、场地可达性3个景观要素对城市公园熟悉度的影响程度,提取照片中3个要素所占比例进行排序,将排序结果与熟悉度标记概率进行对比。通过计算每张照片被标记为有熟悉感的次数与照片排序次数之比,可知每张照片带给受访者熟悉感的概率,反映场景带给受访者熟悉感的难易程度。对每张照片的绿色空间比例、设施所占比例,以及照片拍摄点到最近出入口的距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绿色空间比例、设施、拍摄点可达性的排序,并计算各组平均秩。

  研究结果显示,标记概率高的照片具有绿量高、游憩设施丰富、距离公园出入口较近的特征。其中设施与可达性两个因素与熟悉度的相关度更高,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二者对熟悉度的影响更大,绿量这一要素反而影响较小。这与传统美学对绿量与感知关系的认知有所出入,本次研究表明绿量不充沛但游憩设施齐全,同样可以唤起使用者的熟悉感。同时靠近出入口的区域因其良好的可达性,与城市界面形成良好互动关系,被周边居民使用频率更高,更易触发使用者的熟悉感。

  3 结语

  本研究证明了熟悉度对景观审美认知存在影响,熟悉度高的环境更易引起使用者的共鸣。熟悉度对景观偏好的影响可能表现为积极或消极两个极端,但都会使审美主体对景观环境的偏好倾向更为明确。可见如何提高熟悉度对景观偏好的影响的正面积极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熟悉度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本研究中,可达性、设施配备等是影响公众对公园熟悉度的主要因素。说明重视游憩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空间可达性,加强公园内植物与设施的维护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使用者对场地的熟悉度,对使用者的景观感知体验过程形成正向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设计应对环境心理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理解使用者景观审美与认知的心理过程,创造积极的、可参与的、可交流的审美体验,从而营造更加优质宜人的城市公园环境。

  第一作者:刘颂(1968-),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通信作者:徐弘婧(1994-),女,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