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落实乡村产业振兴 农业农村部要打出政策“组合拳”

2020

01/09

15:53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期正式对外公布,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意见》明确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是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产业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

“总体上看,乡村产业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宽、产业链条不长、要素活力不强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余欣荣说,《意见》明确了乡村产业“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

据了解,《意见》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第一,乡村产业定位更加准确。《意见》明确,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乡村产业源于传统种养业和手工业,主要包括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具有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健全以及农业功能充分发掘、乡村价值深度开发、乡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特征,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第二,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布局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构建县乡联动、以镇带村、镇村一体的格局。二是以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融合主体、催生融合业态、搭建融合载体、建立融合机制,发展连接城乡、打通工农、联农带农的多类型多业态产业,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培育提升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利用,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四是以创新创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改变过去乡村产业主要依靠人力、地力等传统要素发展的局面,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拓宽创新创业领域。

第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求更加具体。《意见》强调,各地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要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在“钱、地、人”方面提高政策“含金量”

《意见》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延伸、拓展、细化和实化。余欣荣表示,针对提高政策“含金量”,在“钱、地、人”三个方面力求打出“组合拳”。

具体来说,在“钱”的方面:一方面,健全财政投入机制,特别是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例。经过测算,这一比例的提高将会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同时,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意见》重点提出了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初步测算,这项措施将会增加10万亿元以上的县域贷款余额。

在“地”的方面: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时候,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融合发展,这方面盘活后,就会更好地拓展乡村产业用地空间。

在“人”的方面: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大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农村定向招生。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现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

推动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

对于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各地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我们进一步总结以往的经验,推动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余欣荣说,《意见》对此作了一系列规定。

一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为了进一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县域金融机构要将吸收的存款收入用于当地,优先、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等。

二是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包括在抵质押、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农村特点的支持措施,包括信息体系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等相应的一些政策。

三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

余欣荣相信,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会更加有利于农村特别是县域范围内乡村产业的发展,从而服务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鼓励支持更多工商资本投入乡村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强调,工商资本是乡村产业发展重要力量,目前工商资本每年投入乡村产业的投资都在万亿元以上。今后,还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资本投入乡村。重点做到“三多”:

一是多办一些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产业。工商资本进入乡村,要坚持立足农业、服务农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要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只有这样,工商资本在乡村才能立住脚,也才能持续发展,才能赢得农民的欢迎和社会的支持。

二是多办一些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工商资本的资金实力强、市场信息广、经营理念新,我们要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特别是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产业,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

三是多办一些带动贫困户的产业。工商资本逐利是本能,投资乡村产业赚钱是应该的。同时,到贫困地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也是应该的。我们提出要引导工商资本到贫困地区或者其他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这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

“当然,工商资本进入乡村,也要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不得违规占用农地或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也不得侵害农民财产权益。”曾衍德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意见》提出,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余欣荣对此表示,这是我们对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规律、地位、作用新的认识。这个指标是指向性的,也是制度性的。提出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当前,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之后农民的“第四次创造”。

二是突出农业农村地位。在现行的统计制度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这是传统的种养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种养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如果把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这些延伸、交叉、融合的产业增加值统计起来,比重就很大。通过对一些中西部地区测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已经占到了县域生产总值的50%,即使在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也占到了20%。《意见》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指标,更能够反映我国农村现代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更能显示出农业农村地位的重要,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取向。

三是完善农业统计制度。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值的指标体系和测算办法,重点是提出农业延伸的产业、交互的产业,以及农业农村功能价值拓展的产业。把这些产业分类,确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并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一统计制度的完善,不仅是统计制度的变革,还是发展方向的指针,更是带有变革性的意义。

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色发展的“金杠杆”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基本原则中特别强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的路子,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金杠杆’。”余欣荣就此提出三点措施:

一要以绿色标准体系引领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在梳理现有标准基础上,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制定和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拓展国际市场。

二要以标准化生产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整县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绿色粮仓、绿色果(菜)园、绿色牧(渔)场,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文件强调要继续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等。

三要强化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得进入乡村,不要再捡回落后的低质低效生产。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支持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为确保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意见》对供地、规划、金融等多种制度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在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农业环境不受影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