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8/24
16:31
前言
“林业资源管理部门的保护地作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地,……其中自然保护区依托自然环境资源开展自然教育环境较为积极,……61%的保护地在其总体规划中制定了发展自然教育的相关计划。”
国家政策助推自然教育发展
2020年3月, 《广东省林业局关于推进自然教育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这是我国出台的首个省级自然教育工作指导意见。
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印发,这是第一个国家政府机构部署全国自然教育的文件。
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国家应当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治理、循环经济等相关学科。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管理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
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要求建立环境保护行动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03年,《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要求从 2003 年春起,各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开设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程;
2001年,《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颁布,其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各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开创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自然教育与林草资源管理部门的有效合作探索
据《2019年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半数以上(55%)的自然教育机构在最近10年开始开展自然教育,自然学校多在近 5年兴起,也有 22%的机构 2000 年前就开始了自然教育。自然保护区相对来说开展得更早,约20%的保护区上世纪 90 年代或更早以前就开展过自然教育。
林业资源管理部门的保护地作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湿地/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教育学校等类型,其中自然保护区依托自然环境资源开展自然教育环境较为积极,在1980s前就开展了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且频率相对其他类型保护地更高。而国家公园与自然学校的活动类型相对丰富。保护地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主要是科普讲解与自然观察为主,面向学生群体及周边社区居民开展。其主要的自然教育活动也是依托保护地本身的硬件基础条件,大部分保护地建立了自然教育场地,配套设计了导览路线,并提供了公共服务设施。
保护地在自然教育方面已具备基础的条件,但在可持续性的提供优质的自然教育方面稍显乏力,主要表现在经费缺乏、人才培养不足,缺乏专业课程设计,而在经费中,主要表现为专项经费不足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缺乏,大部分的保护地在自然教育的投入小于10万元或者无投入;在人才培养方面,会面临人手不充足、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自然教育,而从事自然教育的员工的专业知识不足、领导相关意识不强等问题;在专业方面,员工最需要的能力建设是需要解决基础的业务所需要的自然教育的活动组织和解说能力,其次就是课程设计。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保护区未来1-3年的计划主要包括完善相关的基础建设、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加强机构间交流合作。61%的保护地在其总体规划中制定了发展自然教育的相关计划。而国家公园将逐步建立课程体系与职工能力培养,并加强合作交流和相关硬件设施建设。
如何导入自然教育项目?
一方面,保护地依托自身的特色,整合自然教育资源,加大自然教育方面的投入,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以国家公园举例,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更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典型性,面积更大,生态系统更完整,保护更严格,管理层级更高。借助国家公园的建立,把过去零散的、不规范的、不成型的自然教育进行整体提升,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增强全体国民的自然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一些保护地鼓励专业的自然教育机构进入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可以通过降低进入门槛,定向邀请等方式,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上,让更多的合规优秀的自然教育机构参与进来。再者,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保护地与自然教育机构的联动模式,共同推进保护地自然教育的发展,如由专业的自然教育机构为保护地员工提供培训、专业课程设计、解说系统规划等,使各有所长的发挥互动合作的益加效果。
自然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各个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下持续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在中国自然教育跨入新的十年之际,依然需要政策、保护地、公众及自然教育机构共同携手,持续不断的创新行业发展,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共识,引导公众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进而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岳伟,徐凤雏.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02):115-123.
[2] 魏智勇,李婧.自然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策略[J].世界环境,2018(06):78-80.
[3] 刁龙.生态文明教育的碎片化困境与系统性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9-12.
[4] 陈幸良.自然教育与研学营地教育的融合与未来方向[J].宁夏林业,2020(02):7-9.
[5] 赵迎春,刘萍,王如平,杜庆平,李丽.关于自然教育若干问题的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9(24):310-311+314.
[6] 任洪涛,王飞.我国环境课程教育的偏失与矫正路径[J].创新,2019,13(06):111-118.
[7] 王思元,张春英,潘辉.乡村自然教育产业建设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40-43.
[8] 刘敬奇.浅析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自然教育[J].环境教育,2019(07):28-32.
[9] 林峰.开展自然教育,提高环境教育水平[J].环境教育,2019(07):33-35.
[10] 张茂聪,李睿,杜文静.中国环境教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基于CNKI学术期刊1992-2016环境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01):112-121.
[11] 田友谊,李婧玮.中国环境教育四十年:历程、困境与对策[J].江汉学术,2016,35(06):85-91.
[12] 焦志强.关于我国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未来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06):76-78.
[13] 才惠莲.我国环境教育认证制度的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84-87.
[14] 王忠祥,谢世诚.中国环境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184-189.
[15] 时军.我国的环境教育立法及其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87-91.
[16] 廖小平,孙欢.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02):156-161.
[17] 2019年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林学会,2020.
再次感谢: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对本专题文章给与的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