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7/01
09:12
海伦小林场筑起长效脱贫绿色屏障
东北网绥化6月29日讯(姜国声特约记者马明超)海伦市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现已建生态扶贫小林场1260处,面积达1.48万亩,带动1.57万户贫困户增收,打造了持续增收、长效脱贫不返贫的绿色屏障。
采取“市级领导牵头+生态扶贫林专班+林草局具体负责+现场推进+贫困户参与”的方式,与乡镇签订责任状,实行量化考核,强力推进生态扶贫林工作。整合扶贫资金、社会资金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积极鼓励贫困人口参与产业运作,全市贫困户投放入股资金320万元,投工投劳折资60余万元,实现了贫困户由“政府帮”向“自主投”转变,成为小林场的真正主人。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对接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确保小林场(小果园)产业收益。
聚焦“管长远”和“利当前”,通过投资入股、投工折资入股和机车务工折资入股等方式,实现贫困户全覆盖,获得长期稳定收益。根据林木品种,从经济林、果树林、小苗圃、能源林四个方面,细化分配机制,扩大经营性收益。完善管护机制,按需开发设置护林员公益岗位,678名贫困户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人年增收3140元,既保护了林木资源,又拓宽了增收渠道。
挖掘“小林场”的生态、经济、景观功能,融合小菜园、人居环境、生态旅游等要素,着力增强“小林场”的观赏性,达到绿化、香化、美化的景观效果。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屯造林植绿982条,初步形成“屯在林中、人在绿中”局面。把“一屯一品”小菜园与“果树一条街”有机结合,建成集生态示范、赏花品果、采摘游乐、生产创收于一体的农场式果园20处、庭院式果园110处、果树一条街60处,面积达到1260亩。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河、沟、堰等区域插种红毛柳和沙柳,栽种薪炭林面积1000亩。
把发展小林场作为强壮村级集体经济的“小切口”,整合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用好用活“清化收”手段,放大土地确权成效,深入挖掘宜林地源,按年度编制使用规划,逐年投入到小林场建设中,有效解决造林用地紧张问题。建立了长效发展机制,村集体拥有林权面积6100多亩,每个村年均增积累1.5万元以上,涵养财源的同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建设扶贫小苗圃80处,面积2000亩,储备一批景观性绿化苗源,有效降低购苗成本,满足城乡绿化需求。